春季谨防呼吸道传染病
预防保健科 杨晓忠
春三月,乍暖还寒,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常见的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校医院预防保健科在此提醒广大师生,注意做好预防保健,防止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及传播。
一、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上有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病程短,有自限性,老年人和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或心脏病患者易并发肺炎。
甲型流感病毒因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易发生大范围流行。
1、甲型H1N1流感的症状
甲型H1N流感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
2、流行情况
甲型H1N1流感是通过感染者说话、咳嗽或打喷嚏等方式将病毒散播到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后就会被感染。人群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用场所传播最快。还可能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玩具、茶具、餐具、毛巾等方式间接播,通过手接触最多。
3、预防措施
(1)保持室内自然通风换气,空气流通,每天坚持室内通风2次,每次30分钟。
(2)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时应使用纸巾、手帕并掩着口鼻,不要直接面对他人打喷嚏、咳嗽,用过的纸巾、手帕勿乱扔。
(4)要常用肥皂和水洗手,特别是咳嗽或打喷嚏之后。
二、其它常见传染病
1、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病人和隐性感染着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一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2、水痘:病人从发现皮疹前2日至触诊后6日具有传染性。患病初起可有发热、头疼、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是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3、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天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患病初起可有发热、头疼、无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4、普通流行性感冒:流感病人为传染源,主要在人多拥挤的密闭环境中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分泌物而传播。患病时出现发热、头疼、肌痛、乏力、鼻炎、咽疼和咳嗽症状还可出现肠胃不适。
5、麻疹:病人为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病人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患病初期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眼红及口腔出现白点;3-7日后、皮肤出现斑丘疹,通常有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至7日。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瘢痕或出现脱销;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到影响,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6、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源主要是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家禽,野禽)以及鸟类。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能会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分泌物、粪便和受感染的水而感染,但是尚未发现人与人之间有效传播的证据。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非常相似,主要症状表现为高热(大多持续38°C以上)、咳嗽、咽疼、头疼、全身不适等症状。
预防措施
1、学习、了解预防保健知识,树立传染病的防病意识。
2、接种相应的疫苗,预防性疫苗是抵抗传染病发生的最佳手段。
3、注意劳逸结合、合理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疾病能力。
4、开窗通气,减少去空气不流通、人多拥挤的场所,尤其是体弱者。
5、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净的食物,把好“病从口入关”。
6、遇到气候变化,注意增减衣服。
7、发热、皮疹的学生,要立即去正规医院就诊。
8、发生病例后,及时隔离治疗,注意做好消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