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双节”将至,预防保健科在此发出健康提示:“双节”放长假,健康不放假。提醒广大师生在外出旅游、度假,参加聚会、聚餐等活动时,注意对各种“假日疾病”的预防,加强卫生保健。
注意疾病预防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借助食物传播的一组疾病,主要流行特征为:发病突然、病例集中、涉及面广,可呈散发或家庭多例感染;在学校、幼托机构等集体用餐单位常以集体性食物中毒形式表现。主要临床特点为潜伏期较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病例可伴有发热,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双节期间,办酒宴和聚餐随之增加,如餐饮业、集体单位食堂忽视食品卫生,食品受到污染极易发生集体性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应加强预防。
旅游者腹泻
旅游者腹泻是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由产毒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潜伏期1-2天;感染后出现腹泻,大便呈水样便,腹泻次数一般10次/日以内,同时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该病主要通过饮用污染的水、饮料、牛奶或食用污染的食物传播;感染人群主要为旅游者,尤其短期旅游者发病率极高。因此,在国庆黄金周期间外出赴东南亚或卫生设施较差的国家和地区旅游度假的师生应特别注意饮水、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在旅游途中一旦发生类似旅游者腹泻症状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
蜱传疾病
蜱传疾病是指通过蜱类叮咬而罹患的疾病。莱姆病全球分布广泛,全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报告人群中有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但疫区相对集中,主要为温带山林地区。在我国,莱姆病主要发生在东北部、西北部和华北地区。早期莱姆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6~7月份为高发季节,但不同地区流行季节略有不同。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10月,多集中在当地蜱活动较为活跃的月份。同时我国河南、山东等省发布了新型由尼亚病毒疫情,目前中国疾控中心暂时称之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也是由蜱叮咬人而传播。因此,当旅行者进入蜱类分布广泛的疫区时,便有罹患该类疾病的风险,应该注意尽可能避免进入有蜱滋生的区域;若进入疫区,为减少蜱的叮咬,要穿着覆盖手臂和腿部的浅色衣服,将长裤的裤脚塞进袜子,在皮肤上涂抹二乙甲苯丙酰胺或在袖口、裤管涂上灭司林等驱蜱剂;在蜱滋生区域活动期间,每天要对身体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去除身上的蜱,尤其不能忽视对头发、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的检查;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一旦出现该类疾病疑似症状或体征时,应及早就医并将旅游史告知医生。
此外,十月份亦是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最佳时期,患有慢性病、体弱者和老年人可以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进行预防。
加强卫生保健
“双节”期间外出旅游、度假的师生,在旅游地要重视旅行卫生,注意喝开水,清洁水,食用卫生合格的食品,预防旅游者腹泻;在旅游地应养成个人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挡住鼻子和口部,用后将纸巾扔入垃圾桶中;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赴东南亚等国家或赴登革热疫区旅游人员应做好防蚊工作,一旦发生类似旅游者腹泻、登革热、流感类似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另外,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等慢性病的患者,在节日期间应注意保持生活节律,注意防寒保暖,避免过度劳累,做到欢乐有度,饮食有节,确保平平安安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